創新教學 進階EMI教師培訓
【教發中心提供】中山大學南區雙語教育區域資源中心辦理EMI師資培育進階課程,邀請中山大學及區域夥伴學校教師共同參與。三場課程圍繞著「創新教學與策略」、「跨越世代隔閡的EMI教室」和「EMI課程中的討論引導及語言技巧」,分別邀請了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陳宜欣、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兼外語教學中心主任闕帝丰,以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王宏均,分享他們對於英文授課的經驗談,以及在教學上如何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參與課堂。
陳宜欣與現場教師討論EMI教學策略與技巧,她第一次用英文分享自己經驗,認為這種方式能讓教師們體驗中、英文上課的不同,也更能了解學生在課程中的感受。她回憶初期應對英語授課的方式,譬如當學生聽不懂上課內容時,可以在投影片上標註出重點,或者直接再用中文解釋一遍。17年來的EMI授課經驗,陳宜欣也獲得許多學生反饋意見,後來她改善了自己授課的方式,在學期課程的一開始,先向學生解釋開設這門英語授課的目的,試著鼓勵學生多加參與課堂。
英語授課的前6年中,陳宜欣的教學評鑑幾乎是低分,儘管這樣的教學表現不斷受到外界批評,她也清楚若想要拉高教學評鑑的分數,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中文授課,但她仍不放棄,毅然決然地堅持了下來。她分析,學生之所以會產生消極負面的想法,一是學生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夠好,二是學生並不會因為選修EMI課程而獲得成就感。為了幫助學生提升成就感,陳宜欣設計了幾道問題導向的小測驗,讓學生反覆聆聽問題錄音,了解課程的目標和重要性。透過這樣的方式,她發現不僅學生在課堂參與上的表現大幅提高,甚至學生的英語能力也有所提升。此外,她也會透過非EMI相關知識,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或是幫她度過挫折和沮喪。
闕帝丰以自己規劃文學課程的經驗分享如何打破師生距離,他指出,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在寓教於學的同時,拉近與學生的關係,又彌補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世代隔閡。另有現場提問認為與學生的代溝源於網路使用習慣不同,或是不懂時下流行用語,對此則有教師建議,當聽不懂學生用語或是不理解時,可以直接承認自己不懂,再請學生解釋,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更加信任老師,並喜歡和老師分享想法。
闕帝丰也談到,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授課教師應該思考「為什麼我要開這堂課」、「我期待學生們能從課程中學到什麼東西?」以及「我為什麼要讓學生做這些事情?」。他以自己開設的「莎士比亞文學」為例,和大部份只單純介紹基本概念的第一堂課不同,他用一張動漫角色人物設定圖作為課程的開始,讓學生們選出圖上的哪個人物是莎士比亞,並給出判斷的理由,目的便在於把一些看似文學的、理論的知識,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闕帝丰相信,這種方式較能與學生建立起連結,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願意深入了解。他也發現,學生對於塞滿文字的投影片大多不感興趣,反而是圖像和影像更能吸引他們的專注力。
王宏均則一一分享EMI的定義、語言技巧,和討論引導。他首先從不同層面定義「EMI課程」,舉出了CLIL、EAP、ESP、CBLT等相關名詞,並以小組討論方式帶領與會教師區分各名詞之間的差異,他提到儘管英文授課目前作為全球教育發展趨勢之一,已被多個國家作為教學方式,但在台灣,這種教學模式卻引起了部分師生的擔憂。與會教師大多認為EMI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們自身的英文程度有限,再使用英文上課可能會降低授課內容品質。根據研究顯示,學生英文程度參差不齊也是影響EMI課程進行的較大因素之一,甚至連學生們最擔心的也是自己的英文程度無法足夠熟練地應對課堂內容。
王宏均提出關鍵,需使用「語言技巧」幫助學生理解上課內容,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意識(language awareness),對此,與會教師紛紛討論交流各自想法與實際的解決辦法,例如可多鼓勵學生用英文說出他們的想法,若有表達不當之處則委婉地幫助修正。
賴怡芃認為英文授課需要與環境結合,英語不僅作為教師授課的語言媒介,更是幫助學生融入環境的方式,透過EMI課程,教師們要做的不單單只是教會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聽懂英語就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習怎麼恰當地使用符合所處環境的英文。當然,流利的發音、口齒清晰的表達,或是換種簡單的說法來解釋較複雜的內容或術語,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提到,中山大學規劃EMI教師培訓進階課程,探討創新教學的行動力、課堂討論與引導能力,以及跨文化授課能力,經由課堂上的學習,帶領教師反思及建構未來在EMI教學上能有更多的想像。未來將持續舉辦工作坊、教師社群活動等,詳細內容可見雙語化學習計畫網站http://best.tdc.nsysu.edu.tw/。
(公共事務組編修)
本文引自:https://reurl.cc/WR77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