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跨領域人才:中山大學教師共學實踐計畫探索

國立中山大學推動共學實踐計畫成果豐碩,112學年度第2學期更有多位教師共襄盛舉,攜專業知識進行跨領域合作加入共學實踐計畫行列,參與教師分別有:人科學程楊政融副教授、謝如梅副教授與宋世祥助理教授、光電系于欽平副教授、中文系杜佳倫教授與鍾志偉副教授、亞太所陳珮芬教授、外文系黃舒屏副教授以及博雅中心林季怡副教授。

人科學程楊政融專任副教授組織「碳流資訊盤查與低碳設計」共學實踐計畫,因應政府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整合西灣學院、管理學院、工學院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希望透過專業知識傳授,輔導學生理解與善用相關知識,應用在未來職場或是學術界。楊政融強調,本計畫以「低碳設計」、「低碳製造」和「低碳城市」為三大面向,立基於改善環境,傳授例如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計算、機械綠色設計與製造、綠色金融、低碳城市和ESG報告書撰寫等等專業知識。計畫內的主要必修課程以工程與管理兩大面向做建構,選修課程則能夠以學生個人興趣做課程分類與選擇。楊政融表示,除基礎課程內容知識傳授外,共學實踐計畫課程亦搭配最新的教學研究問題,利用工作坊形式帶領學生進行問題探索,透過與校外業師群合作,採取以問題(或專案)為基礎導向的學習模組來進行教學實踐。透過一系列課程,此計畫不僅培育永續方面的人才,學生更能習得許多國內、外證照相關專業知識。楊政融歡迎具備管理與工程相關背景,抑或對永續方面知識具有興趣的學生加入「碳流資訊盤查與低碳設計」共學實踐計畫,多方發展所學的可能性!

人科學程宋世祥專任助理教授以「自主學習跨域設計、科技藝術與社會策展創意轉譯高雄」為題,旨在協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跨域設計、科技藝術與社會策展能力,透過學生主動尋找與活用資源,開設自己需要的系列工作坊與講座,主動學習與實踐專業知識。宋世祥表示,計畫源起於觀察到現今學生缺乏應對產業所需之技術能力、跨域經驗知能與實踐實習機會,因此成立共學實踐計畫,提供管道讓學生有更豐富的資源得到成長,更期許同學從內在期待、自主學習作為出發點,鼓勵同學多和老師諮詢與對話,從師生互動中實踐教學相長。本計畫更進一步支持學生開創成果展演,例如跨領域創作、策展、舉辦市集等等,宋世祥開心分享,透過共學實踐計畫,學生不僅能從實作中習得經驗,更能透過主動尋找資源與解答,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宋世祥亦歡迎願意培養自學能力、希望尋找藝術、策展、設計方面資源的學生一同加入共學實踐計畫,為大學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

外文系黃舒屏副教授與徐淑瑛教授、應數系林晉宏副教授、鍾思齊助理教授進行跨領域合作,設立「自然語言處理之跨域學習與應用」共學實踐計畫,計畫洞見現今人工智慧受到重視,然而語言處理方面技術層面的工程師未必受過語言學基本訓練,而在外文系受過語言學相關訓練的學生,則是普遍缺乏語言處理相關知識,因此期望透過共學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對自然語言和數學統計基礎科目的學習動機,進而發展自主學習、尋找答案之能力。林晉宏表示,透過共學實踐計畫和外文系合作,不僅發現許多文理科專業的相似與互補之處,計畫更提供學生許多跨域合作的可能性。黃舒屏亦分享,計畫中的微學分課程不僅在學生參與度上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同科系的同學更多了很多機會交流,例如課堂中就有來自外文系、應數系、通訊所、中文系、企管系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徐淑瑛與鍾思齊則表示,透過共學實踐計畫,老師與學生都能拓展自己領域與眼界,並強調本計畫獨創課程,由語言學角度切入自然語言處理,讓外文系同學更好入門,與外界透過數學統計背景進行授課的自然語言處理大大不同。四位教師亦歡迎在程式、邏輯、數學、語言知識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加入共學實踐計畫,透過較低門檻的入門課程培養興趣,在學習專業知識方面多加嘗試,不做自我設限!

亞太所陳珮芬教授以「海洋經貿 Self-Promotion」為題,與企業管理學系林晉禾教授進行跨領域合作,帶領學生探討高雄與國際之間海洋港灣貿易實務問題,目標結合校內外資源打造良好的共學環境,以「科技、經濟、環境、人文」四大面向為主軸,和學生一同探索港灣實務奧秘,同時培養國際港務發展管理人才。陳珮芬期盼和同學一起研究高雄港相關議題,尋找教科書上沒有的答案,並且透過自主學習、師生討論互動提升學習效能,突破過去過去背誦既有答案的學習模式。透過建立自主學習平台、提供實習機會、邀請專家舉辦講座、參與國際競賽與國際交流活動,陳珮芬於計劃中結合不同領域之資源,透過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方式,協助同學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團隊合作能力並進一步增強學生實務能力。陳珮芬亦歡迎本身對高雄港務有興趣、願意嘗試跨領域合作、不害怕突破思考框架的同學加入共學實踐計畫,深入研討高雄港與國際港口之營運模式與未來發展可能性。

中文系鍾志偉副教授與杜佳倫教授合作進行「文學有路之用I:在山海間種棵故事樹」共學實踐計畫進行教學創新,突破傳統中文系所學落入「無用」框架的問題,將課程知識與實作結合,以國際化、議題性導向性質重新設計課程,具象化呈現中文系所學之專業。杜佳倫分享,本計畫旨在以「人文思辨」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考永續議題,讓文學和生態、科技進行對話,進而透過創意提案、專題製作和策展模式呈現學習成果,同時杜佳倫亦強調,計畫中課程的重心並不只是單純的閱讀文學,而是著重於如何「用」文學、如何藉由文學延伸出思考邏輯、如何以多元的觀點看世界,透過文學,杜佳倫期許學生能夠讀出專業、讀出思辨性,讓文學和思想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杜佳倫表示,透過共學實踐計畫,不僅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跨領域合作,系所內不同專業的教師也藉由合作實踐共學,意外發現許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共學實踐計畫將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聚合,透過個人作品發表與策展模式,展現學生對於文學意象的詮釋與互動,例如2023年與高雄文學館聯手舉辦的「島與看見彼此的生命痕跡」特展,學生即透過策展方式具象化思想,以創新的方式呈現文學意象。杜佳倫開心表示,願意踏出框架尋找多元的可能性、對閱讀思考有興趣並且願意提出想法的學生都很適合加入共學實踐計畫,一同探索與開發文學多種的可能性!

光電系于欽平副教授看見原住民部落文化傳承流失與教育議題,結合未來全世界將面對的三大實務問題:糧食不足、氣候變遷、以及土地使用,開設「原民文化探索與永續發展」共學實踐計畫,希望透過帶領學生進行原物民部落體驗與觀察,找出部落裡的潛在問題,諸如小米種子流失、燒墾議題,並透過問題觀察,思考相關的解決方案。于欽平表示,以原住民文化復甦作為目標,學生參與計畫不僅能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更能拓展視野,進而提升文化敏銳度,認同與愛護台灣本土文化的瑰寶。本計畫不僅包含課程中的知識學習,與學生共同探討實踐「原民文化探索與永續發展」方法,更涵蓋原住民部落的實地參訪,透過沈浸式的體驗傳統部落生活,嘗試運用創新方式解決現存問題。于欽平分享,計畫中具備各種不同類型之課程規劃,彈性大且學習效果扎實,計畫授課教師熱情且專業,同學定能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且有實作熱情與意願的同學皆歡迎加入計畫,一同踏入部落,進行文化的深度行旅。

 

中山大學教師群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跨領域合作與教學創新,期盼透過共學實踐計畫培育更多跨領域人才,活化知識的同時亦協助學生發展多方興趣。

 

更多共學實踐資訊:https://colearning.nsys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