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授課助學生自信起步 EMI鷹架理論實踐解構
為增進大專教師全英授課知能,國立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於113年5月9日合作辦理EMI教師增能線上講座,吸引來自40所學校、共82位教師參與。本次講座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謝依縉(Dr. Yi-Chih Hsieh)高級講師,講述鷹架理論之實踐原則,讓大專教師協助學生在EMI/雙語課堂中建立健康的心態,並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謝依縉首先指出,在EMI課堂上,教師需與學生討論以英語授課的目的,如:以英語學習此科目是否必要?以英語學習與學生所屬的專業領域有何關係?透過英語學習對學生有何幫助?教師需要告知學生,不論自然或社會科學,英語都是首要的溝通語言,且權威期刊、研討會多以英語出版、進行。藉此,教師得以引導學生在心態上將英語從一門外語改變,將其視為學術界的通用語言 (Lingua Franca);即使學生以就業為導向,一位具國際移動力的公民 (globally competent citizens)也需具備以下能力:批判思考力、得以使用英語在國際脈絡下溝通學科知識,並具備跨文化素養。
其次,教師需明確表達對學生的要求,重點有五:第一,在EMI課程上,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其他語言嗎?答案是肯定的,EMI的成功執行需要有彈性,關鍵即為「跨語言」(translanguaging),意指在同一課堂上計劃性的(亦可不事先計畫)、系統性的決定特定時機使用什麼語言 (Omidire & Ayob, 2022),例如在需要引起學生注意時切換語言:「Now please refer to the worksheet, look at the formula.. 你們看得懂嗎?是不是要睡著了?」第二,學生需要得知教學的哪些部分會使用英語,例如教科書、簡報、補充教材等;第三,何時要求學生須以英語產出內容,例如提問、小組討論、作業等,謝依縉建議「一個學期至少一份大作業須以英語產出」、「學生應有權在小組討論時使用任何語言」,而評量標準也需清楚揭示,學科表現及語言表現將分別得到多少比例(甚至不評量學生語言表現);第四,學生以英語產出內容尤其需教師輔導,例如學術英語訓練、提供作業範例、將作業拆分為小段落、與學生一同思考需用什麼語言達到每個段落的目標、教導常用詞彙/句型、個別諮詢時間、同儕討論協助等;第五、教師同時也須引入額外的學習支持資源,例如將學生兩兩分組,互相監督、宣傳學校語言中心的資源、在需要時預錄課程、提供相關的中文線上課程資源、教導學生善用AI輔助學習(如潤飾文法、尋求回饋)等。
最後,有關教師如何提升學生的EMI課堂參與度方面,學生的參與度可能被以下因素影響,如:學生的英語聽力及口說較需支援,且缺少練習機會、專有名詞和語言的雙重認知負擔、乃至於怕錯、怕教師聽不懂其提問、缺乏自信等。因此,謝依縉強調教師須「塑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建立「課堂例行流程」,讓學生習慣「不管英文程度好不好,每個人上課時都被鼓勵自信開口說英文」,具體做法包含:將部分課前準備工作讓學生分擔,如要求學生預習,讓學生課前簡介重要概念與名詞、課後摘要教學內容等;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要適度穿插不同活動與互動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如Think-Pair-Share、回答教師的隨機提問,並練習表達自身觀點、事先指派提問者及回饋者、安排前/後測等,其目的是製造許多溝通想法的機會,因為「自信」來自於不怕犯錯以及反覆練習。
本次參與的教師多表示受益良多,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化材系林老師表示,參與本次活動,提升了他的教學熱忱且具有實質幫助;應英系林老師表示,在講座中得以了解學生對語言的恐懼,以及如何設計課程;臺北市立大學盧老師表示,在講座中學到如何鼓勵學生使用英語參與課程、產出內容;國立中山大學後醫系趙老師則表示,學習到EMI 課程並非一定要全英文,適時地用中文講解效果更好。
本文引自:https://news.nsysu.edu.tw/p/404-1120-335460.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