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仿生競賽一展學生創造力
【教發中心提供】校園內出現鯨魚?國立中山大學ORCA(Ocean‐awareness Revival and Co‐learning Alliance)共學群、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流魚型試-水下仿生競賽」,極具巧思的學生展現創造力,利用黏土、塑膠、3D列印設計仿生烏賊、鯨魚等水下生物,除了外型維妙維肖,更細心計算重量、大小以及水中阻力,讓作品更加真實。
設計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不便利,由於生物透過不斷演化自行解決許多問題,因而在設計過程中汲取生物界的點子、樣式是越來越常見的作法,仿生設計因而熱潮不退。「將仿生設計帶到校園中,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主辦人之一、中山大學海工系副教授陸曉筠提到,透過這次水下設計仿生競賽,不僅能傳遞仿生設計理念,也希望能刺激學生創新思維。「流魚型試-水下仿生競賽」以三面向評分,分別為仿生應用、設計構想以及實際下水模擬結果。競賽當天,各組仿生魚類分別實戰下水測試,現場池邊架設滑輪組,將細線繩連接仿生作品與重物,利用重物拉動水中的仿生作品前進,觀測每組作品在動力消失後慣性移動之距離、時間,移動越遠的作品表示抗阻力效率更高。本次競賽也特別感謝體衛組協助,借用游泳池的水作為競賽使用,為節約水資源的最佳示範。
中山大學海工系學生鄭宇辰、林世哲 、林業凱製作仿生「梭子魚」,他們表示,原先設想完全仿作梭子魚,但因為競賽尺寸等要求,調整了許多細節,作品「梭子魚」頭部仿照白鯨,魚鰭則為虎鯨樣態,下水實測時動力十足,一游到底奪得冠軍。獲得第二名的組別也相當吸睛,仿生3種水下生物:烏賊、大肚魚及鯨魚,陸曉筠點評團隊仿生構想很棒,可惜作品內部壓艙水部分由3D列印模型後再組裝,因此內艙沒有打通導致作品較難下沉,稍有美中不足。
陸曉筠說明,此次競賽前特別舉辦了兩場工作坊,第一階段由海科系副教授廖德裕帶領學生了解魚體演化與流體的關係,並實際利用黏土做出成品;海工系助理教授葉博弘則讓學生親自觀察魚類在水槽中如何降低阻力。第二階段結合工學院,由機電系副教授系王郁仁教導學生透過3D列印製作出魚類模型。陸曉筠表示,許多學生覺得工程是很生硬的東西,而感到害怕、不願意觸碰,所以希望藉由結合共學群、競賽、工作坊的方式,讓學生能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嘗試這塊領域。
(公共事務組編修)
本文引自:https://reurl.cc/77ml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