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工作坊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精髓
【教發中心提供】現今大專院校教師多有精進學術研究與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兩大職涯目標,透過教育研究論文的寫作,教師們或許能找到學術專業領域的研究缺口,進而提出完善相關研究的專業論文,而對於教學現場的問題,嚴謹的教育研究方法或許不及教學實踐研究來得更有效能。有鑑於此,中山大學教務處教發中心特別舉辦學術論文寫作工作坊,邀請《教學實踐研究》期刊諮詢委員劉柏宏教授蒞臨分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精隨與論文的寫作方向,並由編輯委員李雪甄教授帶領教師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與教育研究有何差別?劉柏宏教授簡明清晰地闡述,可以「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來區分。以往教師們所熟知的教育研究,可能是基於學術缺口,或是專業需求而展開的,或許和教師自身想探究的主題,以及真實經歷有落差,正是所謂「無我」而客觀地展開研究,且教育研究強調的是研究成果對學術界想探知的問題有何貢獻、是否具前瞻性,能否影響深遠。
相對地,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宗旨是透過教師於教學現場的經驗,主動發現問題,並進一步研究有何解決方法,強調的是教師擁有問題意識,透過回顧過往的自身經驗,探討如何改善教學問題,以提升教學成果與學生的反饋,這樣的出發點,即為「有我之境」的教學研究。
對於發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訣竅,劉柏宏教授提到,在構思研究方法時,單一的工具或許不足以支撐及完成所有的教學實踐研究目標,善用不同研究工具的特性,清楚闡述不同方法為何適合用於此研究會是一大優勢。此外,量化與質化研究固然相當重要,但不同於一般教育研究,教學實踐研究的重點依舊關注在教師個人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上,因此,重點理應著重於教師個人的教學現場,所蒐集到的樣本數與實驗結果,成功與否未必全是關鍵。最後他特別強調,研究計畫中,必須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與可實行性。
此次工作坊的內容使參與者能清楚掌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特性與精神,並透過正反實例說明教育研究和教學研究之差異;活動中也能夠看到彼此的分享,如此一來自己也能更好地成長。對於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學,教師們都可以透過省思教學過程,進一步開啟和學生共譜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始於反思,終於反省,以主觀入,從客觀出」便是劉柏宏教授對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所下的註解,也期待更多的大專院校教師能以此與學生攜手共創更優質的學習經驗。
(公共事務組編修)
本文引自:https://reurl.cc/qr6X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