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未來拚永續 駁二展氣候行動
氣候變遷為全球關注重要議題,「2021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今(3日)起一連三天在高雄駁二特區盛大舉辦,國立中山大學以「落實永續發展、培育氣候公民」為題,展出包括東沙群島、小琉球、有孔蟲等研究,水下載具、仿生科技、PM2.5、溫室氣體等監測評估,以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廢漁網重生、綠色苔球手作、修理再生、校園節能減碳、無痕生活及各式桌遊等行動方案,讓參與者思考身為地球公民一份子應有的責任。
「2021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是臺灣第一次以「#同島一隊#逆轉未來」為號召,響應「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所發起的博覽會活動,以「逆轉未來」作為博覽會主題,強調結合公、私部門的力量,展開共同的行動,一起逆轉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遷衝擊。
中山大學指出,此次展區屏除一次性的展版,以可重複展示之器材為主,也邀請參與活動的民眾自備環保杯具,從自身做起,成為氣候公民的一份子。根據綠色和平發表的報告指出,每年約有64萬噸「漁具」流入海洋,其中有6%漁網、9%捕魚陷阱及29%延繩釣具因丟棄、遺失等理由,成為幽靈漁網、漁具污染海洋,傷害各類海洋生物。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帶領廢漁繩漁網調查團隊走遍漁港、探訪漁民與各漁政單位,訪談中央、地方政府部門、關注環保議題的NGO組織、協力企業的NPO,以及回收與製造商,藉由釐清不同利害關係人,了解當前廢棄漁網循環使用的現況與挑戰,從參與式治理的取向,探討台灣廢漁繩網邁向循環使用的可能性。
中山大學廢漁繩漁網調查團隊並與海工系綠屋頂志工團合作,創造循環經濟及綠化環境的可能性。綠屋頂志工團展示製作苔球使用水苔、苔蘚取代盆栽容器,改變了原有的盆栽形式,利用棉線及麻繩固定介質,將各式各樣不同功能的室內植物包覆其中,製作出可以擺放於室內空間的植栽藝術品,而室內植物除了綠化室內空間,也具有淨化空氣的功能,更能在繁忙的生活中療癒身心。團隊成員從環境、經濟與創新出發,思考零廢棄物的「循環經濟模式」,一個環節的廢棄物可以成為另一個環節的產品。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指出,校園應為境教實踐的場域,中山大學近年以綠色校園作為校園永續的因應與發展目標,於節電、節水及校園綠化上投入環境的改變,承擔並不斷強化大學所扮演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致力於推動校園師生氣候變遷教育、提高學生對氣候變遷成因與影響的基本知識和理解,及氣候變遷領域相關研究與技術研發創新。三天的展覽搭配大會的活動,期望展現南高雄面對氣候挑戰的作為,中山大學展區每日上午10點、下午2點、3點展出,歡迎各界一同參與。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副院長陸曉筠表示,本次展出整合全校從研發處、總務處、教務處共學群等行政單位,到海科院、西灣學院、社會系、環工所、教育所、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水下載具研發中心、機電實驗室、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科技部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等學術研究單位,從「環境變遷的訊息告訴我們甚麼?」、「怎麼解讀這些環境訊息?」及「我們可以怎麼做為一個氣候公民?」三個主軸方向,呈現中山大學面對氣候變遷的具體行動。
本文引自:https://reurl.cc/xLAALL